首页 > 素材 >

科研人员还原5.2亿年前长尾螳螂虫面貌

发布时间:2024-05-02 10:30:13来源:
近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刘煜、侯先光团队联合德国慕尼黑大学、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利用先进的显微CT扫描、三维建模和虚拟解剖技术,成功还原了5.2亿年前早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的长尾螳螂虫面貌。这一发现不仅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还让我们对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尾螳螂虫是早寒武纪节肢动物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们的第一对附肢不是常见的触角,而是一对用于捕食的、强壮的大附肢。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大附肢节肢动物”。长尾螳螂虫作为这一特殊分支的代表,其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节肢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通过显微CT扫描技术,对长尾螳螂虫的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内部结构扫描。随后,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将扫描得到的数据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从而还原了长尾螳螂虫的全貌。在虚拟解剖技术的帮助下,科研人员还进一步了解了长尾螳螂虫的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

研究结果显示,长尾螳螂虫细长的躯干由13个体节组成,尾部呈长棒形,末梢有细刺。其头部分节情况与其他早期真节肢动物一致,具有六个分节:包括一对柄状复眼的眼节(即“前骨片”)、一对大附肢的体节和四个各具一对双支型附肢的体节。双支型附肢由向远端逐渐变细的内肢和边缘具有刚毛的片状外肢组成,其基节根部附着有一个小的外叶。

此次发现不仅让我们对长尾螳螂虫这一古生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为我们理解早期节肢动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科研人员推测,大附肢节肢动物很可能是螯肢类动物(如蜘蛛、蝎子)的祖先。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认识,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